强台风来袭!宁波启动Ⅰ级响应,全市进入战时状态

纪晓岚2021-06-17 14:50:0048

  

  强台风“海葵”逼近宁波:全市启动最高级别防御

  受今年第11号台风“海葵”(强热带风暴级)影响,宁波市防汛防台抗旱指挥部于9月13日17时宣布提升防台风应急响应至Ⅰ级,这是防台应急体系中的最高级别,意味着全市进入“战时状态”,所有力量将聚焦于抵御这场可能带来严重风雨影响的自然灾害。

  台风动态与路径预测

  据中央气象台监测,台风“海葵”中心今日5时位于台湾省台北市东偏南方向约890公里的西北太平洋洋面上,中心附近最大风力达10级,预计未来将向西北方向移动,强度持续增强。宁波市气象台指出,9月1日起,东海东南部海域风力将突破10级,1日夜间至3日,东海海域更可能出现12级以上狂风,伴随强降水过程。

  Ⅰ级响应意味着什么?

  防台风Ⅰ级响应是宁波市应急预案中的“红色警报”。通俗来说,这相当于全市按下“暂停键”:

  政府层面:所有防指成员单位24小时值守,抢险队伍、物资、设备全部就位,必要时实施交通管制、停工停课;

  公众层面:市民需立即停止户外活动,加固门窗,避免靠近低洼地带,并随时关注官方预警信息。

  历史上,宁波仅在台风“烟花”等极少数超强台风来袭时启动过这一级别响应,足见“海葵”的威胁程度。

  风雨影响与风险提示

  此次台风的影响可概括为“风猛、雨急、范围广”:

  海域风险:东海海域风力将如“巨型风扇”般持续咆哮,12级大风足以掀翻小型船只,海事部门已要求所有船舶避风;

  城市内涝:预计累计降雨量可能超过200毫米,相当于“一天倒下一整年的暴雨量”,老旧小区、地下车库需严防积水倒灌;

  次生灾害:山区可能引发山洪、泥石流,沿海地区需警惕风暴潮叠加天文大潮的“双潮效应”。

  应急管理部门在行动

  宁波市防指已联动气象、海事、交通等多部门,形成“立体防御网”:

  海事局:自9月16日12时起将沿海防台响应调整为Ⅲ级,但继续要求船舶防风浪,确保航道安全;

  基层单位:社区工作人员逐户排查危房,转移安置独居老人等脆弱群体;

  媒体协同:通过电视滚动字幕、手机短信、社交媒体等多渠道发布实时预警,避免信息盲区。

  市民防御指南

  面对“海葵”,每位市民都是防线的重要一环:

  居家安全:用胶带在窗户上贴“米”字,防止玻璃碎裂;储备3天以上的食物、饮用水和应急药品;

  避险意识:若遇强风,远离广告牌、行道树,避免“飞来的横祸”;

  信息畅通:关注“宁波发布”等官方账号,切勿轻信“台风眼平静期可外出”等谣言。

  历史镜鉴与科学防御

  宁波曾多次应对台风威胁,如2023年的“卡努”和“烟花”,其经验表明:

  提前部署:台风“卡努”逼近时,宁波维持Ⅳ级响应,但因预测路径变化迅速,后期升级响应成为关键;

  科技赋能:此次“海葵”监测中,气象部门运用卫星云图、雷达回波等工具,将预报精度控制在50公里范围内,为决策争取黄金时间。

  当前,全市已严阵以待。正如市防指通告所强调:“宁可十防九空,不可失防万一。”在这场与自然的较量中,唯有科学应对、全民参与,才能将损失降至最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