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4年9月至10月期间,宁波市食品药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以下简称“市食药安办”)高调启动了“食品安全利民行动”专场活动,围绕风险防控、惠民实事和群众参与三大核心方向,推出了一系列创新举措。其中,“一老一少”安心工程、菜篮子放心工程和食品小作坊共富工程等9项重点工程尤为引人注目。这些行动不仅展现了政府对食品安全的高度重视,更通过技术赋能与制度优化,为宁波市民构建了一张从农田到餐桌的全链条防护网。

数字治理升级:网络餐饮安全进入2.0时代
在网络餐饮安全领域,宁波市率先迈出了技术革新的关键一步。通过迭代升级“网络餐饮食品安全风险智治系统”至2.0版本,实现了线上线下一体化监管的突破。这套系统如同一位24小时在岗的“数字巡检员”,能够自动识别餐饮商户的违规操作,例如未公示证照、后厨卫生不达标等问题,并及时触发预警机制。据市食药安办透露,未来还将进一步优化数字巡检和智能识别功能,例如通过AI分析外卖平台的用户评价,快速定位疑似食品安全问题商户。这种“以网治网”的模式,有效弥补了传统人工监管的盲区,让网络订餐更透明、更可靠。

靶向整治:从抽检数据看风险防控实效
2025年初,宁波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公布的抽检结果直观反映了整治成效:在198批次食品样本中,合格率达97%,仅6批次检出问题。其中,象山爵溪发到家生活超市的小葱因农药残留超标被通报,宁海欧德隆超市的腊肉则因亚硝酸盐超标登上“黑名单”。这些数据背后,是监管部门建立的“风险画像”机制——通过对历史抽检数据、投诉举报和舆情信息的综合分析,精准锁定高风险品类与区域。例如,针对夏季凉菜易滋生细菌的特点,系统会自动提高相关商户的抽检频次,形成“哪里有问题就查哪里”的动态监管模式。

民生工程落地:让特殊群体吃上“定心丸”
在惠民实事层面,“一老一少”安心工程成为本次行动的最大亮点。该工程聚焦养老机构食堂和校园周边餐饮,通过“明厨亮灶”改造和营养餐标准制定,确保老年人和学生的饮食安全。以鄞州区某老年食堂为例,后厨直播画面直接同步至家属手机APP,从食材清洗到烹饪过程全程可视。而菜篮子放心工程则联合本地农业合作社,对生鲜农产品实施“从产地到货架”的全程追溯,市民扫描二维码即可查看蔬菜的检测报告和种植记录。这些举措如同给食品加装了“电子身份证”,大大降低了“舌尖上的风险”。

社会共治:每个人都是食品安全监督员
宁波市创新推出的“吹哨人”制度,鼓励餐饮从业者和市民通过“浙里办”APP一键举报食品安全隐患。2024年第四季度,仅网络餐饮领域就收到有效线索230余条,其中18家商户因查实问题被责令整改。市食药安办还定期组织“市民检查团”,邀请人大代表、社区工作者和志愿者参与突击检查。这种“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模式,形成了“人人关心、人人监督”的共治氛围。

未来展望:从“治已病”到“防未病”
随着网络餐饮安全风险智治平台的持续优化,宁波市计划在2025年实现三大突破:一是打通与外卖平台的数据接口,实时抓取商户经营动态;二是建立“食品安全信用积分”体系,对高分商户给予流量扶持等激励;三是开发风险预警预测模型,通过大数据分析预判季节性、区域性风险。正如市监局负责人所言:“食品安全治理不仅要解决眼前问题,更要像天气预报一样,提前研判风险趋势。”

在这场食品安全保卫战中,宁波市正以技术创新为矛、制度完善为盾,为市民筑起一道坚实的防护墙。从智能系统的精准打击到民生工程的温暖护航,每一项成果都诠释着“监管为民”的初心。当科技之力与人文关怀深度融合,“吃得放心”不再是一句口号,而成为触手可及的生活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