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打造中国—中东欧经贸黄金通道:政策、产业、文化三线并进

宁波新闻网2025-05-17 10:23:3510

  

  中国—中东欧经贸合作的“宁波答卷”:以博览会为桥,筑黄金通道

  初夏的宁波港,集装箱如积木般整齐堆叠,一艘艘货轮载着“中国制造”驶向中东欧国家。与此同时,第四届中国—中东欧国家博览会进入最后筹备阶段,这座滨海城市正以“示范区+博览会”双轮驱动,将党中央、国务院赋予的使命转化为深化开放的实际行动。从2017年进出口额不足200亿元,到2024年一季度单季突破152.9亿元、同比增长19%,宁波与中东欧的贸易规模如滚雪球般壮大,背后是一条政策创新、产业联动、文化共融的“黄金通道”。

  政策先手棋:从“示范区”到“联动区”的生态构建

  “示范区不是宁波的‘独角戏’,而是全省的‘大合唱’。”宁波市市长汤飞帆的这句话,揭示了合作机制的顶层设计。作为全国首个中国—中东欧国家经贸合作示范区,宁波率先探索通关便利化、投资负面清单等制度创新,而今年博览会期间,浙江省内6个联动区将与宁波中东欧中心共同举办9场产业对接活动。这种“1+6+N”的模式,如同在长三角织就一张辐射中东欧的经贸网络——低空经济、食品、酒类等产业通过精准匹配,实现从“硬联通”到“软对接”的跨越。

  数据印证了政策红利:2023年宁波对中东欧进出口额达561.3亿元,是2017年的3倍。若将贸易额比作水流,政策创新便是拓宽河床的工程,而博览会则像一座水闸,定期释放蓄能。首批入境的展品通过宁波海关“绿色通道”快速通关,企业得以抢抓“展会经济”的时间窗口。这种“以展促贸”的模式,让中东欧的乳制品、琥珀与中国的光伏组件、新能源汽车在宁波形成双向奔涌的“贸易潮”。

  产业深融合:从“卖产品”到“搭链条”的升级路径

  走进往届博览会现场,波兰的牛奶巧克力与绍兴黄酒比邻而居,匈牙利的贵腐酒和宁波智能家电同台竞技。今年的产业对接更聚焦“新赛道”——低空经济与生命健康被列为重点领域。这种选择绝非偶然:中东欧国家在通用航空、生物医药等领域技术积淀深厚,而浙江民营企业擅长市场化应用,双方如同齿轮咬合,互补性极强。

  以低空经济为例,捷克拥有全球领先的轻型飞机制造技术,而浙江的无人机产业链完备。博览会提供的不仅是交易展台,更是技术标准对接、合资建厂的“催化剂”。一位参展商曾比喻:“过去我们像在集市摆摊,现在则是共建厨房——你出配方,我掌勺,最终端出一桌融合菜。”这种产业链深度耦合,正推动合作从“贸易级”跃升至“投资级”。

  文化软纽带:从“做生意”到“交朋友”的长远布局

  经贸合作若止于合同金额,便如同无根之木。宁波深谙此理,在博览会期间穿插文化论坛、旅游推介等“非标”活动。波兰驻沪总领事曾感叹:“在这里,肖邦钢琴曲和越剧可以同频共振。”这种文化共鸣,为商业信任打下地基。

  示范区建设同样注重“人心相通”。宁波高校设立中东欧语言课程,跨境电商平台开设中东欧商品专区,甚至市民的“菜篮子”里也常见中东欧红酒和蜂蜜。这种“日用而不觉”的浸润,让经贸合作有了社会根基。正如一名学者所言:“黄金通道不仅要运货,还要跑通‘情感物流’。”

  未来进行时:高水平开放的“宁波样本”

  站在“一带一路”倡议十周年的节点,宁波的探索为中国—中东欧合作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以制度型开放破除壁垒,以产业链思维替代零和博弈,以人文交流滋养商业生态。汤飞帆市长“诚挚邀请各界朋友相聚宁波”的呼声,恰是这座城市开放胸怀的写照。

  当博览会的灯光再次点亮,宁波向世界传递一个信号:黄金通道不是地理概念,而是一种流动的秩序——在这里,政策、产业、文化如三股细绳,拧成一条拉紧中国与中东欧的缆绳,而缆绳的另一端,拴着共同发展的无限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