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宁波这座千年文化名城的中心,一座始建于明代的藏书楼正以数字化的方式焕发新生。天一阁博物院近日宣布,其馆藏的10万册珍本古籍已完成AI技术辅助修复,并通过数字化平台向全球开放。这一举措不仅让沉睡的文献“活”了起来,更将明代海图等珍贵资源送至海外学者的指尖,实现了“云端研读”的跨越式突破。
古籍修复:当传统技艺遇见AI
古籍修复曾是“与时间赛跑”的手工艺术。天一阁的古籍修复技艺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过去依赖老师傅们用毛笔蘸浆糊逐页修补虫蛀、脆化的纸张,一卷《永乐大典》残本可能需要数月才能复原。如今,AI技术的介入让这一过程发生了质变:通过高精度扫描和机器学习算法,系统能自动识别古籍的破损类型,生成三维修复方案。例如,对明代海图上的褪色墨迹,AI会比对同期文献的颜料成分数据库,提出最接近原貌的补色建议,再由修复师手工微调。这种“人机协同”模式使修复效率提升近70%,原本需要十年完成的工程,现在五年内即可收官。

数字化工程:从“孤本独守”到“云端共享”
走进天一阁的数字化工作间,一排排古籍被置于特制扫描仪中,如同接受“CT检查”般逐页成像。这套系统能捕捉纸张纤维的微观结构,甚至透过霉斑读取被遮盖的文字。技术团队采用“双轨制”数字化策略:影像复制保留原书风貌,全文数据则通过OCR(光学字符识别)转化为可检索的电子文本。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明代《郑和航海图》,数字化后不仅呈现了原始绢本的褶皱纹理,还叠加了现代海岸线对比图层,学者拖动鼠标就能直观看到600年前的海陆变迁。
全球开放:打破时空的学术共同体
2025年3月上线的新平台,堪称古籍界的“联合国图书馆”。海外研究者登录后,既能调阅嘉靖年间的地方志高清图像,也能使用“智能笺注”功能——输入“明代市舶司”,系统会自动关联税制文书、港口日志等跨文献线索。剑桥大学东方学教授玛丽安·克拉克在试用后感叹:“这就像同时拥有了显微镜和望远镜,既能细察一枚藏书印的篆刻刀法,又能纵览整个东亚文献网络。”目前平台已收录包括朝鲜使臣记录在内的多语种珍本,韩国国立中央图书馆正计划通过该平台与天一阁共建“海上丝绸之路”专题数据库。

守护与传承:从防虫樟木箱到区块链
为确保数字资源的安全,天一阁采用了堪比金融系统的防护措施。每册古籍的数字化副本都被分割成数万个加密数据块,分布式存储在全球多个节点,就像把一份菜谱抄录在千百张纸上分别保管,即使遭遇黑客攻击也能瞬间恢复。而区块链技术的应用,则让每一次文献调阅都生成不可篡改的记录,既保护版权又便于学术溯源。这种“数字樟木箱”的设计理念,正是对天一阁创始人范钦“代不分书”祖训的当代诠释。

站在450年历史的回廊里,现代科技正与泛黄的书页进行着一场无声对话。当西班牙学者在马德里的公寓里批注宁波商帮的账本,当波士顿的博士生用VR设备“走进”天一阁的藏书楼,这座古老的文化宝库终于实现了它最初的理想:让思想的火种,跨越山海与世纪,永续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