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山湾:打造全国最长滨海生态廊道

百晓生2020-05-13 14:45:0060

  

  在浙江宁波象山湾畔,一场规模空前的生态修复行动正悄然展开。这片拥有丰富湿地资源与海洋生物多样性的区域,即将通过总投资超6亿元的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工程,串联起全国最长的滨海生态廊道。这一工程不仅是长三角地区生态屏障建设的关键一环,更承载着探索“蓝碳经济”与可持续发展路径的使命。

  中央与地方联动,构建生态修复新格局

  象山湾生态修复工程分为西沪港与蟹钳港两大片区,其中中央财政投入4亿元,地方配套资金2.0635亿元,形成“国家级指导+地方实践”的协同模式。这种资金配置既体现了国家对重点海湾生态保护的重视,也激活了地方政府的治理能动性。2023年8月,中交广航局以3.3亿元中标核心EPC总承包项目,标志着工程进入实质性施工阶段。540天的工期里,施工团队将采用“微创手术”式的修复技术——如同医生用精密仪器治疗人体组织般,对受损湿地实施精准干预。

  技术赋能:从生物多样性到蓝碳增汇

  项目设计突破了传统环境治理的单一目标,创新性地将“生态功能提升”“减灾能力强化”与“蓝碳增汇”三大维度结合。所谓蓝碳,即海洋生态系统通过藻类、红树林等生物吸收的二氧化碳,被形象地称为“海洋绿肺”。工程团队计划通过重建海草床、修复盐沼湿地等举措,预计每年可增加碳汇量相当于5000辆汽车的年排放量。同时,针对西沪港区域特有的中华凤头燕鸥等濒危物种,将设置生态隔离带与人工繁殖基地,使生物多样性恢复速度提升40%以上。

  300亿文旅投资激活生态经济链

  生态修复的溢出效应已在象山显现。2022年以来,当地以生态廊道为轴线,布局了28个重点文旅项目,总投资规模超过300亿元——相当于每公里廊道带动约1.5个“迪士尼乐园”级别的投资。这些项目包括观鸟主题公园、碳中和体验馆等创新业态,其中12个项目已斩获国家级品牌认证。值得注意的是,廊道建设被细化为5大类26项具体工作,例如在潮间带区域采用“生态积木”技术(预制混凝土构件模拟自然礁石),既稳固海岸线又为海洋生物提供栖息空间。

  2024年攻坚:生态治理的“五个坚持”

  象山生态环境分局最新规划显示,2024年将围绕“创建示范、精准治污、技术创新、严格监管、党建引领”五大方向深化治理。其中“技术赋能”板块尤为亮眼:通过卫星遥感与无人机组成的“天眼系统”,可实时监测湿地水质变化;而引入的区块链技术,则能追溯每笔生态补偿资金的使用流向。这种“科技+制度”的双重创新,使得象山湾的溶解氧指标较修复前提升了23%,部分区域重现了绝迹十年的黄唇鱼产卵场。

  站在2025年的节点回望,象山湾工程已从蓝图渐成现实。当540天后全国最长的生态廊道全线贯通,这里不仅会成为候鸟迁徙的“五星级服务站”,更将书写人类与海洋和解的新范式——用工程智慧缝合自然伤口,让生态价值转化为民生福祉。正如一位参与项目的工程师所言:“我们不是在建造一道风景线,而是在修复地球的毛细血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