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5年的初夏,宁波余姚的乡村正经历一场由文化特派员引领的“文艺复兴”。这支由156名省、市、区(县、市)三级精英组成的队伍,自2024年6月全面进驻派驻点以来,已撬动超过2500万元的乡村文化投入,如同春雨浸润干涸的土壤,让传统与现代在这片土地上交织出蓬勃生机。
从“旁观者”到“主角”:村民成为文化传承的燎原之火
兰江街道兰墅桥村的村民黄大伯,从未想过自己拍摄的百年石拱桥照片会成为展览的焦点。文化特派员黄利明设计的“桥”主题摄影展,不仅展出了专业摄影师的作品,更特意留出半数空间邀请村民投稿。“以前觉得文化是城里人的事,现在才发现我们的老桥、老故事这么值钱!”黄大伯的感慨,道出了特派员工作的核心——激活村民的文化主体意识。这种“参与式策展”模式,让展览参观量较传统形式提升3倍,更催生了村民自发组织的“桥文化保护协会”。

空间革命:文化礼堂变身“乡村会客厅”
马渚镇乐安湖村的文化礼堂曾常年闲置,如今却成为全镇最热闹的“多功能乡村家园馆”。特派员尹巧玲的改造方案颇具巧思:白天是土布技艺展示区,傍晚收起展柜变成广场舞场地,周末则化身儿童绘本角。这种“时空折叠”的设计,使单一空间利用率提升240%。更令人惊喜的是,馆内设置的“村民创收角”已帮助23户家庭通过手工艺品月均增收1500元,真正实现“文化惠民”到“文化富民”的跨越。

土布新生:传统手艺的产业化破局
在小曹娥镇朗海村,余姚土布这项濒临失传的技艺正焕发新生。特派员苏卜伊联合村中手艺达人研发的“土布玩偶”系列,通过植入AR技术讲述织布故事,首批2000件产品在宁波文创展上两小时售罄。随后开发的贴花、书签等衍生品,更带动全村建立“农户+工作室+电商”的产业链,年产值突破800万元。这种“深挖一个品牌,带动一个产业”的模式,已被列为浙江省非遗活化典型案例。

基建赋能:PPP模式打破资源瓶颈
文化特派员的成果,离不开余姚市公共文化中心的强力支撑。这座由上海基建公司投资、2022年竣工的PPP项目,如同文化服务的“中央厨房”,为乡村输送专业资源。其图书馆定期向特派员开放“选书权”,让村民点单购书;青少年中心的非遗导师团队,每月下乡开展培训;而2000万元的设施升级,更让高清直播设备得以将乡村活动实时传播至城市。这种城乡资源对流机制,使单个特派员项目的平均执行效率提升40%。

三级联动:制度创新释放乘数效应

余姚的成功实践,源于独特的“省—市—村”三级特派员协作机制。省级专家提供学术支持,市级单位协调政策落地,驻村特派员则化身“文化翻译官”,将高深理论转化为村民听得懂的语言。例如在余姚土布品牌建设中,浙江理工大学教授团队负责色彩体系研发,市文化馆组织商业培训,而苏卜伊则设计出“土布十二生肖”等接地气的产品线。这种立体化运作,使得每1元财政投入撬动了8元社会资本。
站在新时代的田野上,宁波余姚的文化特派员们正用实践诠释着“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的深刻内涵。当兰墅桥村的摄影作品走向国际影展,当朗海村的土布玩偶成为网红爆款,这些变化不仅体现在经济数据上,更镌刻在村民自信的笑容里。这场由政府引导、专业赋能、群众主演的文化复兴运动,或许正是破解城乡文化发展不平衡的一把金钥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