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6元一吨!全国首场蓝碳拍卖会落锤,海洋固碳价值初现

宁波新闻网2015-10-13 13:36:0053

  

  浙江象山港迎来了一场可能改写中国海洋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协同路径的历史性事件——全国首场蓝碳拍卖会在此落槌。浙江易锻精密有限公司以每吨106元的价格,竞得西沪港渔业一年约2340.1吨的碳汇量,标志着蓝碳交易从理论探索迈入市场化实践阶段。这一试点项目的背后,是象山港独特的生态资源与创新政策的双重加持:绵长的海岸线、丰富的藻类与贝类资源,以及当地渔民从传统捕捞向生态养护员的身份转型,共同构建了一个"海洋吸碳-市场定价-民生受益"的闭环模型。

  蓝碳:被忽视的海洋固碳密码

  所谓蓝碳,通俗而言就是海洋生态系统通过藻类、贝类等生物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并将其长期储存在海底的过程。科学家测算,全球海洋碳储量是陆地生态系统的20倍,而象山港正是这一资源的天然宝库。这里不仅拥有渔山列岛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更因东部沿海上升流带来丰富的营养物质,形成浮游植物高碳汇区,每年仅坛紫菜、海带、牡蛎等养殖品种就能固定数千吨二氧化碳。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港内牡蛎礁的固碳能力远超预期——这些由数百万只牡蛎层层堆叠形成的礁体,如同海底的"碳捕集工厂",通过生物钙化作用将二氧化碳转化为碳酸钙壳体,每公顷牡蛎礁年固碳量相当于30亩热带森林。然而全球范围内,这类生态系统在过去两个世纪已消失85%,使得象山港现存牡蛎礁的保护更显珍贵。

  拍卖槌声里的生态经济学

  本次拍卖的2340.1吨碳汇量,起拍价仅30元/吨,最终成交价却飙升至106元/吨,溢价253%的市场热情,直观反映了企业对碳中和解决方案的迫切需求。这种通过市场机制为生态服务定价的模式,打破了传统环保项目依赖政府补贴的困境。具体操作中,第三方机构会监测象山港牡蛎礁、藻类养殖区的碳汇量,经核证后形成可交易的碳汇额度。企业购买这些额度既可抵消自身碳排放,又能获得ESG(环境社会治理)评级提升,相当于用经济手段为生态保护安装了"永动机"。宁波市公共资源交易网的公告显示,参与竞拍企业需缴纳3万元保证金,严格的资质审核确保了交易的专业性与公信力。

  从渔民到养护员:身份重构的共赢逻辑

  在黄避岙乡斑斓海岸线广场的拍卖会现场,除了企业代表,最引人注目的是一群特殊参与者——他们曾是传统渔民,如今胸前挂着"生态养护员"的工作牌。这些转型者正经历着生产方式的根本变革:过去驾驶渔船追捕鱼群,现在负责监测牡蛎礁生长、清理养殖区杂物;过去依赖季节性捕捞收入,现在按月领取工资加碳汇收益分成。当地政府通过"张网清除补助费"等政策,对转产渔民给予拆除用工费、设施补助等全方位支持,仅转产转业补助一项就覆盖数百户家庭。

  更深远的变化发生在产业链层面。部分渔民将闲置渔船改造为休闲观光游船,带动了以"碳汇研学游"为特色的文旅消费集聚区发展。游客们可以实地观察牡蛎礁如何固碳,品尝碳汇养殖的海带、牡蛎,这种"可触摸的环保"模式使生态价值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旅游收入。据统计,参与碳汇养殖的渔民家庭,年均收入较传统捕捞时期增长35%,真正实现了"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化。

  试点背后的中国碳中和雄心

  象山港蓝碳交易试点的启动,恰逢中国"双碳"目标(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推进的关键期。海洋生态系统作为陆地绿碳的重要补充,其每吨106元的交易价格虽低于当前林业碳汇均价,但考虑到海洋碳汇的可扩展性——象山港海域面积位列浙江第二,潜在碳汇规模可达数万吨级——其规模效应可能重塑碳交易市场格局。中国科学院相关团队指出,若将牡蛎礁修复与藻类养殖结合,单位海域固碳效率还能提升40%以上,这种"藻-贝共生"模式正在申请国家蓝色碳汇方法学认证,未来或将成为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特色方案。

  站在更宏观视角,这场试验的价值远超数字本身。它首次验证了"政府引导+市场驱动+社区参与"的海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为全球海岸带管理提供了样本。正如参与拍卖的环保人士所言:"当渔民们发现活的牡蛎比捕猎的鱼更值钱时,保护生态就从道德号召变成了经济理性。"随着试点经验逐步推广,蓝碳交易或将成为沿海地区产业转型的通用语言,在减缓气候变化的同时,谱写人海和谐的新篇章。